![]() |
![]() |
||||||
东川生态治理启示录 |
||||||
发布时间:
2016-08-15
浏览次数:
219
|
||||||
二手市场标题: |
东川生态治理启示录 | |||||
成 色: |
东川发布 | |||||
具体位置: |
||||||
供应数量: |
||||||
联系人: |
||||||
联系电话: |
数千年的铜矿开采史、50年代后毁灭性的伐薪炼铁,以及多旱少雨的干热河谷立体气候、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都使东川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也使东川成为昆明市生态最脆弱的县区。如何改善东川的生态架构?如何让寸草难生的荒山沟壑绿意盎然?如何在修复生态的过程中变废为宝创造效益?东川区正在摸索和实践一条艰难却不畏难的生态治理之路。
大白泥沟是东川区境内最典型、破坏最严重的一条大型泥石流主沟,对于生活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的冯兴能来说,儿时的记忆里总有这一幕挥之不去。
比起其他地方的人,冯兴能对绿色的渴望要更加强烈,对生态建设的认识也更加发于本心。
几十年过,当冯兴能从毛头小子一路闯荡,最终成为兴箐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时候,他的目标就是用绿色取代记忆中的那片黄灰。
对于生活在东川的人们来说,更能体会一抹绿色的珍贵。从2011年开始,在东川区林业局的帮助下,兴箐公司已经在大白泥沟完成苗木基地建设2000亩,培育和移栽苗木16个品种,200余万株,如今的大白泥沟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东川地处小江断裂带,像大白泥沟这样的水土流失区域面积高达130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70%,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东川区相续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重点项目,克服重重困难,投入造林资金1.8亿元,硬是在各种荒山荒坡、泥沟沙地上完成了人工造林18.2万亩,封山育林8.6万亩;退耕还林14.73万亩。
历史上的东川曾经是红极一时的铜都,但是过度依赖矿业也使得这里资源日渐枯竭, 2009年,东川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东川也在探索着如何向生态治理要效益的发展之道。
在东川区成长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办公室主任陈高川的口里,这片荒滩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月亮村弯子田,但是同样受到泥石流冲击后,这里又有了一个名字“大石头村”。04年,成长农业硬是把种植芦笋的大棚“种”进了这片寸草不生的石头地里。
经过艰难的初创期,现在成长农业牵头的陶家小河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开始产生效益,陆续出产的芦笋卖到了全国各地。
像成长农业这样,不仅治理了泥石流,更要让泥石流变废为宝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参与了昆明新机场建设的东川泥石流河沙。比如日渐形成品牌的泥石流拉力赛。
立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多年来“东川生态修复”所走出的一条可供实践和参考的道路。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东川人依然在这条生态恢复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云南广播网)